第1859章陳州出大事了
陸書記在電話里直接命令許一山,“一山,你立即動身去陳州?!?
“是!”許一山沒加思索回應著陸書記的指示。
“陳州情況很嚴重,很復雜。”陸書記說道:“中部省與廣粵省因為爭奪水資源,出現(xiàn)了械斗,已經出現(xiàn)了傷亡現(xiàn)象。你代表省委省政府過去處置。一定要平息事態(tài),安撫好群眾,團結兄弟省市?!?
許一山心提了起來。
作為一名水利學院畢業(yè)的學生,許一山對全國的水利情況都有一定的掌握。特別是中部省極其周邊省市,他基本能如數(shù)家珍一樣列舉出來。
在陳州有一座國內為數(shù)不多的巨大水庫。這座名叫“東湖”的水庫,攔截了中部省與廣粵省兩省境內最大的三條河流。是全國蓄水容量數(shù)一數(shù)二的大人工水利設施。
東湖大壩在中部省境內,而東湖有接近一半的面積屬于廣粵省。上世紀50年代,這座舉兩省之力修建起來的巨大人工水利設施,曾經譜寫過水利史上的傳奇故事。
攔河筑壩是水利工程的必選項目。根據地形,當時在選擇壩址的時候,陳州市是最符合筑壩條件的。因此,大壩選址便定在了中部省的陳州境內。
但是,壩筑起來蓄水,廣粵省的淹水面積卻大過陳州一半多。為此,廣粵省在五十年代就出現(xiàn)過一次大規(guī)模的遷徙潮。
在大政策的號召下,廣粵省有接近三十萬的人口離別故土,遷徙到別處去生活。
歷經五年,大壩終于完工。東湖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一樣,鑲嵌在中部省與廣粵省之間。由于修建大壩促使了地質與水文的變化,東湖的氣候也出現(xiàn)了巨大的變化。東湖演變成著名的旅游勝地,也逐漸實現(xiàn)了。
兩省在東湖建成后,曾經因為歸屬權而出現(xiàn)過分歧。
中部省堅持,因為大壩在中部境內,而且水庫管理處也是歸屬中部省,因此。東湖權屬理應歸中部省。
廣粵省卻認為,東湖蓄水面積,有超過一半的水域面積在廣粵省的版圖里。而且在修建東湖水庫時,廣粵省作出過巨大的犧牲,所以,東湖水庫歸屬權應在廣粵省。
兩省爭執(zhí)不下,一度鬧到了燕京。
燕京居中調和,作出兩省在漁業(yè)資源上共享的決定,但歸屬權還是按照屬地原則,隸屬于中部省。
燕京的決定是最終決定。兩省從此偃旗息鼓,再無爭端。為更好利用和發(fā)展?jié)O業(yè)資源,兩省共同組建了東湖漁業(yè)大隊。在旅游收入上,東湖水庫按照廣粵省的投資比例,予以合理的分紅。
本來平靜的東湖,也因為這一場幾百年不遇的大旱而將矛盾暴露了出來。
矛盾的起因在于廣粵省需要從東湖調水支援廣粵省府生活用水,此舉遭到了東湖水庫的拒絕。
但廣粵省是個財大氣粗的省,他們根本不顧東湖水庫的反對,只用了不到一個星期,就在東湖邊修建了一座日抽水量達萬立方米的泵房。
這還了得,按照他們的這個抽水量,再大的東湖也會被他們抽干底啊。
于是,中部省這邊便組織了人馬,沖過去搗毀了人家泵房。
廣粵省自然不肯罷手啊。現(xiàn)在搶水,就是搶命。于是,廣粵省也成立了護水大隊,雙方一不合便動起了手,結果造成一死無數(shù)傷的重大事件。
中部省委接到匯報后,緊急商議,決定委派許一山前往陳州市滅火。
接到命令的許一山不敢怠慢,即刻啟程趕赴陳州。